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坞门沉浮 初心恒守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深坞坞门主设人员孟晓宁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深坞坞门主设人员孟晓宁
孟晓宁,198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2005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现为中交四航院水工结构设计和设计项目经理。在2015年被评为“港航事业部十大项目经理”之一,在港珠澳大桥的项目中负责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深坞坞门设计。
山外是海,山间是湖。一道人工拦水坝将海与湖分割开来,任海上波浪滚滚,湖中仍绿水潺潺,波澜不惊。在港珠澳大桥岛隧道工程沉管预制场深水坞坞门上凭栏而立,看鹰击长空,观锦鳞游泳,听巨轮轰鸣,遥想万吨坞门启闭漂移之际,即是一段段沉管浩荡出运之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港珠澳大桥是举世瞩目的世纪超级工程,是连通伶仃洋两岸的枢纽大门,深水坞坞门则是打开港珠澳大桥恢弘气势的匠心之门。
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深坞坞门由四航院的团队设计完成,200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的孟晓宁即是设计团队中的一员。
❖ 工程之门 匠心之门
深坞坞门是沉管出坞的咽喉,为满足沉管出坞及坞内蓄水的要求,坞口处设置具备开启功能的浮坞门。坞门的整体形状是蜂窝状的立方体,控制水的进出的同时借助水的浮力,进水时坞门下沉,出水时坞门上浮,使施工队伍进入水下预制场。“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很大的项目,我们都只是其中一颗螺丝钉而已。”对于自己做过的工作,孟晓宁轻描淡写地描述着。
然而,1.5万吨重的深坞坞门,根据坞口的宽度及蓄水要求,浮坞门尺寸为长59m,宽度25.2m,高29.1m,一连串庞大的数字背后,是超乎寻常的设计难度和设计人员攻坚克难的心血与成果。
进行浮坞门结构设计时,设计团队针对浮坞门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比选,首先考虑传统的造船船坞坞口的浮坞门,这种浮坞门一般采用全钢结构。但本工程若选用全钢结构浮坞门,则浮坞门无法在现场进行预制,需要在船坞内预制完毕后再浮运至桂山沉管预制厂。而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深坞坞口航道开通的时间节点安排在首批沉管管节预制完成之后,这就决定了浮坞门必须在现场进行预制,并且在坞口区航道开通之前,深浅坞需具备蓄水条件。因此,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使用要求,浮坞门采用钢筋混凝土沉箱结构。
由于浮坞门需要多次启闭,因此浮坞门的浮游稳定性关系到坞门启闭的可操控性,浮坞门设计的平面重心位置应当与形心位置重合,且应当尽量降低坞门重心高度,从而保证坞门浮游时的稳定性。对坞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若坞门采用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则由于浮坞门尺寸较大,若采用常规的重力式沉箱方案,沉箱的重心高度太高,为降低重心高度浮坞门需要灌注大量的压载水才能保证浮游稳定性要求,而这也导致了浮坞门吃水过深,同时,浮坞门预制过程中必然存在混凝土振捣密实度差异而导致的密度差异,在浮运过程中存在倾斜搁浅的风险。
不同于传统船坞坞门的全混凝土结构,一半混凝土,一半钢材的结构使二者的连接需要重新考虑;作为沉管出入口的功能,对其密闭性提出要求;坞内蓄水时,坞内外最大水头差高达15.87m,且水压为梯形分布,为传统船坞坞门荷载的三倍,如此巨大的荷载如何确保坞门的结构安全,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整个工程对于精确度的要求也非同一般。沉箱结构成熟,但在重量、稳定、配筋、止水四个设计部分,都由于港珠澳大桥的巨大工程量而使难度加大。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010年10月底,孟晓宁前往珠海,次年五一假期后返回广州,历时7个月,孟晓宁和同事们一起,以不断探索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锐气,解决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完成了深坞坞门的设计。南方冬天的寒风刺骨凛冽,三月的回南天闷热潮湿,五月酷暑炎热的开篇,季节变换,昼夜流转,孟晓宁7个月时间里的分分秒秒,都化为了一个个精准计算后的数字,一幅幅线条纵横的图纸。“我们是港珠澳大桥的螺丝钉,也是守门员”,孟晓宁玩笑道。
“螺丝钉”也好,“守门员”也好,都是孟晓宁的谦辞。在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历史传奇中,每一页图纸,每一次计算,每一个名字,都应当在这首凝结着大国担当和人类智慧的长诗中熠熠生辉。
❖ 经理一事 成就一业
孟晓宁在2005年毕业后加入公司水工专业,至今已参加70多项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工作,所承担的项目工作由主要设计人员、专业负责人至项目经理,项目涵盖工程设计工作的投标、咨询、方案、工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保施工等不同阶段;涉及的水工建筑物结构形式包括重力式码头、高桩墩式码头、高桩梁板码头、钢板桩码头、防波堤、护岸等。在项目实施中,不论技术管理上、职业道德上还是工作创新上,都展示了他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对港工建设事业的热忱和执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提起自己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孟晓宁笑谈“是被忽悠去的”。2009年,还在休假的孟晓宁接到电话让自己接手某石化码头工程的项目经理,电话里说“修改几个字”。孟晓宁立即赶回广州,却发现这其实是一个5万吨级的中大型石化码头项目,而电话里说的改几个字,是将码头长度由298米改为300米,这个数字一变,也就意味着许多地方都需要进行重大变更。负责这一项目的主管总工程师是要求严格的退休返聘老专家,一位是严厉严谨的行业元老,一个是懵懵懂懂的新手项目经理,当时总工在4楼,孟晓宁在5楼,那段时间里,孟晓宁经常下楼向这位老专家请教,连接两层楼的楼梯几乎都要被他踏平了。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个数字,十年时间。期间项目股权发生变化,码头从无到有,孟晓宁一直负责到底。“看着项目落地生根,再开花结果,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十年过去,施工图设计交底在即,马上开始开工建设,孟晓宁对老总工、对这段经历都很感激,这为孟晓宁接下来做项目经理积累了经验,也为孟晓宁的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2016年底,港航事业部和工程管理事业部共同筹划印尼Indorama年产60万吨煤制合成氨项目的EPC投标,孟晓宁任项目经理。该项目由寰球院担任总体院,对外协调工作量大,项目严重缺乏勘察、测量及水文资料,不确定因素较多,总承包风险大。孟晓宁带领项目组成员狠抓标书要点,多方搜集现场资料,组织项目组反复讨论、研究;多次组织会议邀请院内总工、专家进行指导,确定合理的设计输入条件,规避风险;同时和总体院保持良好沟通,顺利解决双方分界、合作等重要事项。项目按期完成汇标工作,受到主管领导和总体院的高度认可。
习惯了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连轴转,对于项目之外,他从不过度关心。参与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孟晓宁开始只当是寻常项目,之后通过看媒体的报道才有了“世纪超级工程”的概念,设计好的深坞坞门,他记得重量、结构、材料,却没关注造价。而他所专注的每一项工作,都被严格要求,严谨对待。“做事严谨是我的风格也是我的原则。有时会得罪人,有时不一定能解释得通,这都很正常,但是原则就是原则,有些事情要坚持。”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孟晓宁熟练掌握和使用本院及国内外开发的各种常用计算软件,并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习和培训。工作中他不仅在专业内纵向发展,还在专业和行业间横向发展,经常和不同专业的同事交流,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及各行政主管部门沟通,虚心向外部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范畴,提升项目管理综合能力。凭借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通过与主管领导、总工、业主单位充分的沟通交流,准确把握建设意图,他总能带领项目组在有限时间里做出优秀的设计方案,获得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的一致好评,由他参与完成的小虎石化码头工程项目荣获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优秀设计三等奖。
工作过程中,孟晓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获2015年度“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勤于思考、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专业技术,不断积累设计经验和项目管理实践经验,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工作中出现困难,孟晓宁不会陷入焦虑的泥淖,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攻克难关。他乐于助人,毫不吝于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同事分享交流,共同进步。尤其对新入职同事,他总是会热心指导,言传身教,帮助他们适应设计院生活,充分发挥了四航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 重回河海 往事随风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2005年,孟晓宁从河海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2014年起重回河海在读商学院的工程硕士,为设计项目经理的工作积累专业知识。一方面是由于他本人的性格原因,“我上学的时候就不是学霸,但是很喜欢跟人打交道。”一方面也是由于设计院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设计项目经理不是行政职务,而是项目完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负责项目中的对业主、施工单位、政府部门的对外沟通和对项目组内部的协调。有时候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需要十几个专业参与,设计项目经理负责将十几个专业的设计人员调动配合起来,就像一粒粒珠子,需要有一根线将他们串起来。
孟晓宁正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谈到当时可以选择的学校还有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但孟晓宁还是回河海大学进行学习,“河海就是第二个家啊,对于母校总是有别样的情怀,有机会肯定是想能再回家的。”
孟晓宁是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第一届学生,现在看来颇有几分“拓荒者”的意味。“开学的时候学校派车去接我们到学校,越走心越凉,越走心越凉,最后到学校,简直是不毛之地嘛。”孟晓宁打趣道。那时江宁校区刚刚建成,四周都是荒野工地,手机和网络尚未普及,军训一个月时间,孟晓宁没有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军训后打电话,要去学校西边很远的小卖部前排队投币。交通不方便,去市区要几次辗转,先到镇里,再到雨花台,最后到市区。图书馆还没建好,上自习只能在教室里,上网要很早去机房排队。
身为江苏徐州人,孟晓宁有着一副典型的北方人长相,身材高大,高鼻深目,也有着北方人的典型性格,爽朗大气,乐观豁达。面对采访人总会或多或少地做作,孟晓宁却出人意料地真实,提起学校艰苦的条件,开玩笑之余没有丝毫诉苦,甚至形容那时的学校是“世外桃源”,说“生活得很开心”。他曾担任学院里的学生会主席,“还记得我们院刚入学的时候是421人。”大一大二在江宁时,孟晓宁从没去过西康路校区,大三搬过去后,他也没回江宁过,但是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江宁的宿舍是骏园三思楼,在西康路校区的是8舍518。
十年后再回河海,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但是河海之于孟晓宁,是青春韶华,是闪光记忆,是从学生到社会的过渡,也是和妻子相知相恋的地方。直到现在,孟晓宁的还把当时的课本放在办公室的柜子里,设计过程中总要翻翻教科书。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仰望星空是清晰的未来,脚踏实地是卓然不群的能力和谦逊诚恳的人品,孟晓宁参与设计的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深坞坞门在大坝与山石间沉浮运转,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作为景点永远存留,他的脚步不曾停歇,带着自己坚守的原则和不改的初心,全身心投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项目中去。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丁玥;张春平
图片:孟晓宁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李磊、柏蓉